|
楼主 |
发表于 2010-11-26 13:58:00
(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,现在转过来)
今年宁夏五十年大庆,关于宁夏的报道多了起来,看到网上的一些图片,钩起我的回忆,这个我长大的地方,带着我很多记忆的地方。 思绪没有头绪,看图说话吧。相信,很多象我一样在那里长大又离开那里或者仍然生活在那里的“三线”子女们,会有很多感触吧。
这个大门太熟悉了,20年后还是老样子,只是上面的字由石嘴山钢铁厂变成了恒力集团。它演绎了多少从这个门进进出出的当年支援“三线”建设的长辈们的故事,而我的父母就在他们当中。
对大人们上班没有太多的感受,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到下午五点钟下班的时间,厂子的大喇叭里就会放出“东方红、太阳升”的音乐,而一听到这段音乐响起,几乎所有在胡同里玩的小孩都会开始彼此间极好的合作,我和妹妹也不例外,我俩把自家的锁头打开,进了院子后再把锁头给小伙伴,他们在外面把我俩反锁好。等爸爸妈妈回来就会看到我和妹妹有多听话,呆在家里写作业,没被发现,我俩就会庆幸自己的小聪明,如果当我们随着“东方红,太阳升”的音乐飞野地跑回家,却发现院门的锁头已经打开,立刻就会感觉两腿发软,挨训是不可避免的了,当然我们会很快忘掉批评而更多的是享受玩耍的快乐和我们的“机智”,这是属于孩子的小把戏。
大人们都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,学习的主要动因是考回老家的大学,“老家”是象父母一样支援“三线”的大人们从离开家乡那一天起就萦绕在心中的一个情结。父亲是67年从天津钢厂过来的,在三车间、工会、小学、后勤工作过,母亲是从鞍山过来的,在钢厂职工医院工作过,还有很多来自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湖南等全国各地的人们。所以在那里长大的孩子既不会说宁夏话也不会说家乡话,在我们的语言中偶尔会出现几句极地道的东北话,也会不自觉冒出两句天津话或是北京话。后来回到东北,相比之下才发现自己的普通话有多么标准(转学到东北后,我的同学和老师的夸赞)。
很多和父母一样回到老家的支援三线的人们,了却了“老家”情结,但新的“思乡”情结却又从心底升起,对大漠戈壁、对黄河贺兰的思念,他们的青春年华、他们的艰苦奋斗、他们的爱情、他们的家庭、他们的朋友都紧紧地和宁夏连在了一起。人象一粒顽强的种子,无论来自哪里,都可以植根在这片大漠戈壁,坚强地生存、快乐地生活。从父母精心准备的每一顿年夜饭、从家里一点点添置的物件中、从父母精心准备参加的每一次演出,都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父辈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。
看过老鬼的《血色黄昏》和张贤亮的《绿化树》便是终生的不忘怀,听过朴树的《白桦林》和老歌《革命人永远年轻》便是百感交集,看着这些书,听着这些歌,努力体验和感受当年意气风发奔向大西北的青年们、投身于祖国建设的父辈们、在落日中守望“家乡”的健在的和故去的老人们,家在哪,老家还是宁夏?根在哪,祖籍还是大漠?是激情、是热血、是坚毅、是使命、是奉献、是忠诚、是壮烈、是凄婉、是荒凉、是浪漫、是幸福......到底是什么?作为支援“三线”建设的父辈的孩子,我想知道,但我不可能完全知道。
图一:宁夏石嘴山钢铁厂(现在的恒力集团)大门
|
|